贞观十七年(三月牛途网,公元643年),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舅子阴弘智,怂恿自己的外甥齐王李祐(李世民第五子)举兵造反。
好端端的皇亲国戚,为何要反?原因要追溯到他的父亲阴世师。
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时,长安城里的阴世师一听消息,立刻下狠手:杀掉了李渊的小儿子李智云,还掘了李家的祖坟。后来李渊打下长安,便将阴世师处斩。
阴世师的女儿后来被李世民纳为妃子,也就是齐王李祐的生母。
然而,阴弘智始终无法释怀父亲的惨死。无论妹妹贵为嫔妃,还是外甥是齐王,都无法抚平他的仇恨。于是他在李祐耳边不断灌输反叛思想,最终挑起叛乱。
展开剩余77%然而,李世民的江山岂是小股宵小能撼动?叛乱很快被平定,李祐被废为庶人,随后赐死。
事情本应就此结束,但没想到,这场小小的闹剧却引发了一连串巨大震动。
---
导火索是太子李承乾的亲信——纥干承基。
他因曾与李祐有交往牛途网,被牵连下狱。怕死的纥干承基,为求自保,竟把太子这些年暗中搞的小动作全盘托出:李承乾一直在密谋造反!
要知道,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。李渊给他取名“承乾”,“乾”象征的是天,寄寓厚望。李世民即位不到一个月,就立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。怎么看,这孩子都应该是未来皇帝的接班人。可他为什么还要反?
---
李承乾小时候聪颖过人,深得父亲宠爱。李世民经常把儿子抱在腿上,批阅奏章也要让他坐在身边。甚至不惜请来重臣担任老师:忠直的李纲,名门出身的萧瑀。李承乾也很争气,勤奋好学,表现出色。
贞观九年(635年),太上皇李渊去世,悲痛欲绝的李世民几个月不理朝政,几乎把军政大事全交给17岁的李承乾主持。太子初次“监国”,大获好评。此后,每逢李世民出巡,他都会留下李承乾代管朝政。那时的他,简直是完美太子。
然而命运无常。
贞观五年和七年,李承乾先后两次重病,虽然活了下来,却落下了腿疾,从此走路一瘸一拐。外貌缺陷加上心理打击,让他逐渐性情大变。昔日谦逊好学的太子,变得叛逆、乖张,甚至喜欢装扮成突厥人,带人四处游玩。
太子的兄弟们看在眼里:一个瘸子能当皇帝吗?机会来了。于是嫡次子魏王李泰,开始蠢蠢欲动。
---
李泰比李承乾小一岁,同样是长孙皇后所生。李世民对他格外宠溺:
- 不必像其他兄弟一样出镇地方。
- 封地之广远超他人,竟有22州赋税全归自己。
- 体态肥胖,上朝不便,李世民破格赏他小轿入殿。
- 甚至修建王府时超规,李世民不仅没责怪,反而大加称赞,还赦免百姓租赋、赐园赐地。
这座园子就是今日西安曲江南岸的大唐芙蓉园。
在父亲的宠信下,李泰渐渐生出夺嫡之心。
他先是以编纂《括地志》为名,网罗天下文士,打造自己的学士集团。到了贞观十六年,这部555卷的巨著完成,堪称百科全书。李世民大喜,当众宣布要让李泰迁居武德殿!
武德殿可是李渊当年处理政事的地方,象征着皇权核心。此举意味着李泰地位几乎直逼太子。朝臣们纷纷反对,魏征直言这是把魏王放在火炉上烤。虽然搬迁被搁置,但李世民为安慰李泰,下诏允许他无限制支取国库金钱。权势、财富,李承乾都比不上弟弟。
---
李泰在暗中扩张势力,拉拢大臣,形成庞大朋党。与此同时,李承乾却在不断作死。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,他更加失落,甚至宠幸男宠称心,荒废正业。事情传到李世民耳中,他震怒之下,直接命人杀了称心。
虽然儿子犯下大错,但李世民并未轻易更换太子。他还郑重声明:太子虽有足疾,但不妨碍继承大统。就算太子不幸早逝,他也会立皇孙,而绝不会让旁支夺位。
---
总结来看,李世民对李泰的偏爱,更像是用“鲶鱼效应”来激励太子成长。正如当年李渊用李世民压制李建成一样,唐朝皇室陷入了循环往复的权力内斗。此后的数十年,李家的“玄武门之变”还会不断上演。
欲知后续如何牛途网,还得看下篇分解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